『评论』

以“根技术”重构“新基建”:山西求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在全球数智化浪潮奔涌的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构着经济格局与生产方式。

我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动能,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大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借助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山西提供了一条超越资源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日前,在古城长治“数智世界 太行有为”的主题会议中,华为中国行2025·山西新质生产力大会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智慧。华为公共事业军团数字政府首席专家刘丹博士分享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份行动路线图和解题思路。

“根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石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全球ICT技术的发展已历经数个不同阶段,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深刻改变着生产力的形态。今天,AI技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的应用,让智能化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然而,技术越是渗透,安全风险越是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突破并掌握“根技术”显得尤为关键。

刘丹指出,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长期扮演着“应用者”的角色,在基础和核心层面仍存短板。他以全球科技中心的变迁史为例,无论是英、法、德、美,其领先地位无不建立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根技术”之上。中国虽曾在“两弹一星”时代实现过辉煌的“根技术”突破,但在当前的数智化浪潮中,仍需补齐基础性技术的短板。

华为公共事业军团数字政府首席专家 刘丹博士

因此,面向数智化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技术”的构筑,要求从芯片、操作系统、代码语言到开源体系,实现体系化的重构。这关乎发展,更关乎安全,唯有在这些核心领域掌握自主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大厦才能根基稳固。

体系重构:迎接“十五五”的智能化变革

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发展已迈入提质、提速、提新的新质生产力时代,并清晰指向数字经济的核心地位。大模型作为千行万业智能化的基础,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驱动着算力、数据与算法等基础设施的协同演进。

刘丹认为,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一场深刻的“体系重构”势在必行,它涵盖了从战略到端侧等多个层面:

战略重构:基础设施必须推进“自主创新”和“适配中心”,构建稳固的算力底座,为所有上层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软件重构:迭代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重构数据结构、分类,构建数据智能预测能力,重塑软件行业的生产方式。

硬件重构:网络层面,向IPv6+演进以实现更高效的联接;存储层面,发展以存强算的新能力,让数据存力更好地服务于智能计算;算力层面,建设自主创新的算力底座。

端侧重构:在芯片智能上,从“通算”走向“通算+智算”;在操作系统层面,从“单一计算”走向“多元智能”;在终端智能上,AI赋能海量终端“智能”,泛在鸿蒙奠定智能基础。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变革框架,旨在打造一个能够全面适应并引领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这种从基础设施到应用的全链条升级,不仅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座,更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的战略保障。

山西求解: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支柱

立足宏观战略,聚焦山西实践。刘丹提出优化升级新型基础设施、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七项建议,夯实山西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

多项建议指向由四大支柱构成的发展蓝图:

● 根基:构筑现代化的智能基础设施

转型的基石,在于建设一个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信的智能化综合性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布局,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从而为山西核心产业(从智慧矿山到智能制造)的升级,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 燃料:释放作为核心资产的数据潜能

如果说智算是引擎,那么数据就是燃料。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再是业务的副产品,而是关键的生产要素。这要求山西建立一套成熟的数据治理与流通体系,划分数据加工方、专业运营方、开发利用方和作为监管方的政府等角色,建立市场化的流通机制,构建一个能够让数据要素被高效地定价、交易和开发利用的市场,从而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

● 引擎:加快产业革命

根基已筑,燃料已备,下一步便是启动经济引擎。这需要采取并进策略:一是以自主创新人工智能与生成式AI为支撑加速山西传统行业深度数智化转型,二是推动山西产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快数字产业本身的培育。

刘丹以AIGC赋能山西文旅为例,介绍了AI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潜力。此外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等山西优势产业领域,推动AI大模型赋能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对于推动山西产业数字化转型,刘丹指出,引导企业增强数字化思维尤为重要,企业领导者若无转型意识,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落地。他还建议推动共享制造平台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落地及规模化发展,构建融合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的转型支撑服务生态,为广大企业提供易于获取的平台、工具、服务,支撑“上云、用数、赋智”。

与此同时,面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业态,山西需要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来主动拥抱。培育数字产业这一技术高度聚集的能力产业,营造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 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一切变革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与社会。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根支柱,是利用这些新能力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构建让整个办事效率更高,从“能办”到“好办”,再到“慧办”;在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体验。

支撑这一愿景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有效协同的数字经济治理新机制,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山西能够创造一个既能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又能有效管理风险的健康环境。

以“一智一底一平台”为核心,构筑山西“五位一体”的数智未来

最后,刘丹提出“一智一底一平台”的体系化建设思路,通过构建智能底座、智能平台和智能中枢,最终打通三大关键“联接”:

数据联接:汇聚全域感知数据和外部数据,建立数据联接平台;管理联接:与工作场景深度结合,提升治理效率;业务联接:与千行万业的应用充分融合,驱动产业发展。

“三联接”共同构筑了一个强大的数智能力底盘,支撑山西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文明上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构筑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战略方向,也是山西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激活数据要素、推动产业转型,以数字经济为新引擎,以智能化为主线,重塑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未来的山西,必将依托新质生产力,让这片厚重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山西样板”。

宁波地铁8号线:F5G城轨云光网铸就城市交通新动脉

上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