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泄漏、内涝积水、桥梁倾覆、网络攻击——这些风险事件,在不同的城市中时常上演。
城市越智慧,系统越复杂,安全问题就越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张巨大的交织网。过去依赖经验、靠人海堆出来的安全治理体系,已经难以匹配城市发展运行的速度与规模。当城市不再只是地理空间的集合,而是一个由数据、算法和算力构成的“数字生命体”,安全治理的逻辑必将重塑。

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联合编制的《城市大安全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报告》,揭示了一场围绕城市治理的“静悄悄革命”。其核心是颠覆一种旧观念,树立一个新共识:安全不再是成本或负担,而是价值、是效益,是城市竞争力。
这场变革的路径,便是将城市安全从各维度单一的安防概念,跃升至一个系统性的城市大安全AI产业生态。在江苏宜兴,正践行这一全新理念,以“天机镜”大模型为核心,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样板间”。
城市大安全:从“韧性”共识到“五大板块”重构
“韧性”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联合国人居署在《世界城市报告2022》中指出:任何城市的未来情景,都将面临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压力,城市究竟会像纸牌屋一样坍塌,还是能够抵御住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由其韧性强弱所决定的。其最新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2024》再次强调:投资城市韧性不再是一种可选项,而是必须项。
在国内,建设韧性城市,也早已是国家战略。从“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韧性城市建设,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再到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一系列政策正推动城市安全发展融入国家战略。
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增强城市对灾害风险的感知、抵御、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迫在眉睫。新的治理范式首先要求重新定义问题的边界,《城市大安全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城市大安全必须从五大板块进行系统性重构:
- 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燃气、供水、桥梁、管道等城市脉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 城市公共安全:应对人群密集、交通、突发事件等社会面风险;
- 企业生产安全:防范工业、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事故;
- 自然灾害及生态保护:应对洪涝、火灾等各类灾害及次生灾害;
- 数网安全:保障城市数智化运行的数据与网络“血液”安全。
这五大板块共同构成了韧性城市的基石。要实现这一系统性工程,不得不说挑战重重,而AI的到来为此注入了新能量。
在日前于宜兴召开的“共聚AI泛生态 智启产业新未来——城市大安全AI产业发展峰会暨华为中国行2025江苏站”活动上,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姜江强调,城市安全不再是某一领域或某一单位的单兵作战,而是以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为阶段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重构,破除依靠人力巡查与经验判断的传统模式,构建出一个“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城市安全智能体。

在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朱月琴看来,人工智能正引领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它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构建起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防控的智能化屏障,成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AI不只是看见城市,更开始理解城市、参与治理。“AI城市治理将带来‘数据驱动、预测预警、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新范式,推动韧性城市体系建设。”华为云副总裁黄瑾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这场转变,正在宜兴落地成型。
宜兴的城市安全样板间:从“治理样板”到“产业引擎”
宜兴市数据局局长吴南强在峰会上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宜兴具备“10道特色菜”(十大AI应用场景),是具有全国推广意义的“样板间”。
他指出,宜兴面积大、地形多、产业丰富,是典型县域经济的代表。“在宜兴能够做成的数智化场景,在全国一定是可以推广的”。
这种推广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
🚩 治理的“新质生产力”
AI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跃迁,宜兴以“天机镜”城市安全大模型为抓手,实现了治理范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该模型由华为云与宜兴联合打造,是一个以数据为血液、算法为神经、场景为器官的有机生命系统。技术上,“天机镜”通过全域感知网络实时采集城市生命体征,并以结构化的模式构筑多个Agent,依托多个Agent的协同,逐步建设完成城市安全AI Agent,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研判与决策支持。
在宜兴,“天机镜”已覆盖城市燃气爆炸、供水爆管、城市内涝、桥梁倒塌、道路塌陷等9个业务场景。举例来说,它能感知一条地下燃气管线的异常震动,能判断积水点的风险等级,实现城市安全“及时感知、早期预警、高效处置”。
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石友康所说:“城市大安全产业生态建设总体框架的核心即以城市安全大模型智能体为主体,形成预测-检测-预警-处置-反馈的完整闭环,并与城市安全五大板块充分互动,形成各类交互与协同处置的新型治理模式。”
很明显,这是一场从人治到智治的底层革命。
🚩 AI赋能,激活产业新引擎
更重要的是,宜兴将城市安全治理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宜兴落地的十大AI应用场景,就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这“10道菜”涵盖了数智农业、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安全生产等本地优势产业。
这清晰地表明,AI赋能城市安全,其目的不仅是“守住”城市,更是要“激活”产业。通过将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先进AI能力,反哺到本地产业中,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同频共振,将安全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变革的发动机:“天机镜”的驱动组件
如果说宜兴是样板间,那么“天机镜”大模型及一系列数智化技术能力,就是这个样板间的“发动机”。峰会上的几项关键成果发布,构成了这套发动机的核心组件:
1. 大脑:“天机镜”双图谱。此次峰会发布的“天机镜”双图谱,是实现主动预防的关键。它智能化理清了城市治理中“事件链”知识图谱(管什么)与“职能链”知识图谱(谁来管)的复杂关系。通过双图谱精准捕捉突发事件关联关系及风险传导路径,依托海量案例训练的政务大模型实时推演处置方案,让城市安全大脑变成“预言家”。

2. 血液:全国首个城市安全可靠数据空间。AI的智能源于高质量的数据。峰会上启动的全国首个城市安全可靠数据空间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合规的数据流通环境,为AI大模型的训练与应用提供高质量“燃料”,破解数据孤岛、筑牢城市治理数字信用基石。

与此同时,宜兴与华为、伙伴企业共建的宜兴市人工智能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开发者小镇正在吸引AI企业、科研机构与创新团队集聚,共同推动“AI+城市安全”生态成长。峰会上同步启动的AI+城市大安全标准及贯标,则为技术成果的落地提供了标准规范和引领。
作为技术底座的提供者,华为为“AI+城市安全”深化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与赋能。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总架构师张妮指出,华为通过构建“113N城市安全解决方案”,旨在实现风险及时发现,从被动发现到“负一秒”的主动预警,以及快速到达处置和监督问效,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城市安全治理业务流程的智能重构。
更重要的是华为“死磕场景”的实践态度。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国内政务副总裁李道政分享了多个创新案例:利用光猫泛在感知为地震预警、预报、灾情评估探索提供更广泛的数据,利用光感知技术进行燃气泄露和第三方施工破坏检测,利用雷视融合测流助力高效防汛防涝……真正的AI赋能,是将强大的AI根技术沉淀到城市安全的“毛细血管”中。
从智慧城市迈向AI CITY
宜兴,正成为中国城市智能治理的前沿试验场。
从空中看,它是一座太湖西岸的江南城市;在数字世界里,它已经长出一张“AI神经网”,加速迈向AI CITY。
"天机镜"大模型作为城市大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已经在城市大安全建设工作中发光发热。宜兴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子公司副总经理周源在峰会上分享了“天机镜”带来的切实成效:
系统上线以来,排水泄漏引发的路面塌陷事故、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事故都有大幅的下降,内涝预警与数字防汛实现双盾防控,汛期应急响应时间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通过深化“一网统管”,宜兴构建起“强检测、精预测、早预警、快处置”的城市安全检测体系。同时,通过将场景与技术作为产业图谱绘制的基础,宜兴成功初步搭建出城市大安全AI产业链。
宜兴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周峰在会上表示:宜兴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历史机遇,致力于将城市安全从传统的应急处置,提升到全域感知、智能预警、高效联动的现代化治理新高度,为全国县域级城市安全体系建设贡献“宜兴智慧”。
从“被动应对”的成本中心,到“主动预防”的治理中枢,再到“价值创造”的产业引擎 ,宜兴与华为等伙伴的探索,正在将安全这个城市最古老的需求,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