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华为不算小账的人才生态

直入主题,华为生态大学成立已近一年。

为一所成立仅一年的大学筑碑立说,确实也没太大必要。当然,如果将其放在更大的科技历史背景中分析,即可理解ICT人才生态的价值意义。

从文艺复兴到新秩序

2011年,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年份。此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一登场,并被国内用户认知和认可。对比之前以“盒子”和“烟囱”为标志的ICT“工业时代”,此阶段昂扬向上,此阶段活跃创新,甚至可称为灿若群星的“科技文艺复兴”。

不仅如此,“科技文艺复兴”时代,又进一步衍生形成了“科技新秩序”,即从传统ICT架构,向“文艺复兴”技术架构的演变;从传统应用解决方案,向数字化转型方案的演变;从传统渠道时代,向生态时代的演变。

生态木桶理论

言归正传,聚焦此时的华为。恰是在“科技文艺复兴”的开始阶段,华为进入企业业务市场;也恰是在“科技文艺复兴”从认知,到认可的过渡阶段,华为成为中国ICT市场的NO.1,并逐渐形成了成熟的ICT生态理念。

回到前文所述,“科技文艺复兴”和“科技新秩序”已出现在眼前,以华为此时的体量和格局,就必须有符合其身份的产业视野。传统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渠道合作模式,俨然就已经过时。或者说,用户需要的是聚焦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以及支撑所有应用场景的平台,如果此时华为还是局限在如何销售更多的“盒子”,如何找到更多销售“盒子的渠道”,恐怕只有两种局面:要么ICT企业因为复制华为的思路,集体碰到天花板;要么华为的领先地位将被颠覆。

“ICT服务的供给能力与用户需求之间,始终没有完全匹配。”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华为生态大学校长杨文池,如此解释ICT生态时代的主要矛盾。这也是华为投资ICT生态,建立华为生态大学的原因,即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满足用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而在ICT生态体系中,出现任何如“木桶理论”般的短板,都会影响整体生态体系提供的服务水平。

正因如此,华为此后的一系列生态投资,就可以理解。因为需要提升生态解决方案的效率,降低用户的应用成本,华为开始与ISV伙伴联合研发解决方案;因为生态体系缺失投融资,以及顶层咨询设计能力,华为开始建设角色多元化的生态体系;因为要降低合作伙伴进入生态,进入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门槛,华为持续在芯片和平台上进行技术投资。

人才生态的错位

当然,ICT人才生态也是ICT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ICT人才错位,就是当前生态的一块短板,华为生态大学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其实,在2010年之前,华为并没有生态的概念,其直接销售、直接服务、直接面向运营商用户提供解决方案。2011年,华为重归企业业务市场,开始认知渠道伙伴的价值。2012年,华为ICT学院成立,开始建立渠道伙伴技术认证体系;2016年,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成立,华为中国企业业务以该组织为平台和窗口,统筹资源、统一规划为合作伙伴提供赋能服务。

而在此基础上,2018年初,华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成立华为生态大学。华为生态大学下设创新数字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合作伙伴学院三大学院,分别从产教融合,以及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培训服务等不同维度,进行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当然,华为生态大学的成立,也标志着华为开始以端到端产业链思维,梳理ICT人才生态体系中的所有断点。以《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为例,该《白皮书》是华为与新工科联盟共同推出,在业内首次以生态为视角,全面展现ICT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其核心内容是,针对人才“供需错位、区域错位、结构错位、梯队错位”等产业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华为生态大学的这一年

上述“错位”即是ICT人才生态中存在的断点,如果合作伙伴找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必将成为制约ICT生态的整体服务能力。而以《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梳理2018年华为生态大学的主要工作,则就更为清晰。

简单地说,2018华为生态大学的所有工作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聚能”和“智创”。

“聚能”是手段。无论是特聘专家引入智囊团,还是与高校、联盟、伙伴的合作,都为了聚集最专业的人。一个有意味的故事。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被称为Polar码之父,他在2007年发现了信道极化现象,并发明了极化码。而华为通过与Erdal Arikan教授合作,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把理论变成了3GPP 5G NR控制信道编码标准,最终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华为生态大学也是延续类似思路,共享专家智囊团的能力和智慧,为人才生态建设提供最优质的资源。

另一方面,“智创”则是目标,是为了促进技术和商业上的创新创造,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华为与新工科联盟合作输出《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是为了给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开发大数据系列教材,是为了给前沿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养料”;开设“聚中国创造之力”系列讲座,是为了给人才和行业带来全新观点、通过跨界研讨开阔视野,激发思想的火花;启动“创智计划”,是为了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闭环;而生态伙伴精英赛、大学生ICT大赛等各项赛事,是为了让创新者能学以致用,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可量化的价值

当然,量化的体现上述两个关键词,还可以列举如下数字:

2018年,华为合作伙伴人员数量激增。以总经销商伙伴为例,2018年总代售前人员增加40%左右,对应届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旺盛。与之对应,目前中国的华为ICT学院已超过260家,其中包括40余家985、211院校,年培养人才数量预计超过2万人。而为了实现供需对接,2018年,华为在19个省市举办25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为千家生态伙伴和上万名高校学子提供面对面双选机会。

此外,面向伙伴地市销售人员,华为2018年开展 70余场“拓耕行动”专项赋能,覆盖超过100个地市的2200多名伙伴。

而为了帮助ISV伙伴和销售型伙伴共赢,华为还进行联合解决方案落地培训。截止2018年9月,华为与ISV伙伴的联合创新解决方案达到530多个,上述方案已经在2200余个项目中落地销售。

不怕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以看出,华为ICT人才生态赋能范围已经从合作伙伴,延伸到用户和在校大学生。培训内容也从传统产品技术培训,延伸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甚至还包括企业管理培训、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等。

当然,业界也会有其他疑虑。华为每年都投入数亿元建设ICT人才生态,是否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毕竟人才始终处于流动中;华为是否也担心所有人才生态创新,因被模仿而失去特色,毕竟一旦产业认识趋同,任何活动形式都容易成为标配。

其实大可不必有类似疑虑,华为此时的表现已经超越“小生态”概念,就如《蜘蛛侠》中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生态的核心黏性是,企业能力与用户需求间的匹配。华为向下研发芯片,向上发展平台,只有成为技术肥沃的‘黑土地’,才能更紧密地与伙伴合作。”杨文池说:“华为生态大学定位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而不仅是华为ICT生态的引擎。如果华为是一家只会算小账的企业,一定不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作为中国政企行业ICT市场的领导者,华为建设和健全整个生态责无旁贷。当然,如果中国ICT人才生态体系更为健全,华为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安全防御体系靠不靠得住?用一场演习拉出来遛遛

上一篇

很Power,很Open……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