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不抢”就是UCloud的态度。UCloud有态度地选择了“中立云”,因为这是一家纯粹云计算企业应有的态度,也符合多数产业互联网用户的态度。
“优秀的云,立刻可以得到。”UCloud进行品牌升级焕新,此时季昕华走上圆形讲台,启用了公司中文名称——“优刻得”,其还同步发布品牌标识:“优刻得中立云,不和用户竞争的云。”
直入主题。此次UCloud品牌焕新,其实背后的逻辑思路特别清晰。未来中国公有云服务商,或许从“九大阵营”,缩减至4~5家,这一趋势已经在美国市场证明。但就如企业不会只购买单一品牌的ICT设备一样,用户也将逐渐明确“多云战略”。在此过程中,UCloud只有成为最好的“中立云”服务商,就可进入用户的视线范围。
何为“中立云”?为何“中立”?因为此赛道,将始终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因为此定位的服务,更符合用户业务诉求。确实,中国市场有“背景”的云服务商不在少数,其进入公有云市场,或希望将科技能力对外输出,或希望将产品能力转变为服务能力。
上述路径无可厚非,但有“背景”也就意味着“被选择”。电商企业不可能选择同样背景的云服务商,游戏公司也不可能选择同样背景的云服务商。如此一来,UCloud定位优势就已明显,其可成为中国“中立云”的声音,可代表中国“中立云”,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当然,进入用户“视线”,或成为用户的“备胎”,并不会是UCloud期望的目标。其实,选择没有什么是非好坏之分,但定位就意味着取舍。“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选择,选择业务就很难选择中立;选择中立就很难选择业务。”季昕华说:“UCloud选择不与用户竞争,可以更聚焦于产品、技术、服务;选择‘中立’,可以不受‘背景’限制,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延展此话题,不知道是谁总结出公有云的“四大谎言”,但十分贴切:公有云服务“先内后外”、私有云比公有云更安全、公有云是投资“黑洞”、公有云并不盈利。
如果“谎言”是唯一“标准”,UCloud“中立云”的定位或将难以成立。“先内后外”只是发展路径之一,但UCloud保证第三方“中立”,也将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投资烧钱”或许也是突围的策略之一,但UCloud通过技术将“红海变蓝海”,也会给用户带来更多实惠;“停网断服”或许每年都会发生,但服务商持续的安全研发投资,必然优于企业的一己之力。当然,还是“不盈利”的谎言。2018年,UCloud营收约为11.87亿元,净利润超过7700万元,成为国内首个已经盈利的公有云厂商。
这就是UCloud的业务思维。
进一步展开,选择“中立云”,更要有“中立云”的底气,毕竟用户最终选择的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不态度。正如季昕华所说:“UCloud不涉及用户业务,就要更为符合产业互联网用户需求,具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服务能力。”
此前,数据方舟、安全屋、罗马、柳叶刀、海象等一系列产品,就是UCloud作为纯粹云计算企业的能力体现。这些产品既展现了其差异化的技术体系,也是体现了“仅服务数据,不触碰数据”的中立态度。
而也是在此次品牌焕新的同时,UCloud还公布了七大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快杰”新一代云主机、AnycastEIP全球加速与防海量DDoS攻击解决方案、智能网关SDN Box、USQL数据湖分析工具、StepFlow工作流服务等一系列产品。
从上述产品中能否看出一些,UCloud的业务思路?云主机,用户花费最多的“快消品”,似乎是典型的红海市场。公有云服务商收入的65%以上,也来自云主机。“但谁说云主机技术已经僵化,UCloud就正在产业‘最麻木的产品神经’中,进行技术创新,将‘红海变蓝海’。”UCloud技术副总裁杨镭所指的就是,“快杰”新一代云主机。
或许所有公有云服务商都会采用英特尔最先进一代CPU,采用下一代网络技术、下一代存储硬件,但“快杰”新一代云主机,则通过软硬件栈协同设计,实现计算、网络、存储性能的全面升级,主要性能较上一代产品提升10倍以上,“关键是,性能优于同类产品,价格仅与市场普通云主机持平。”杨镭说。
不仅如此,再例如UCloud提供的Serverless服务。云计算被称为像水一样的自由,但现在用户打开水龙头,想要一杯冰水,可得到的是一台冰箱。对此,杨镭解释说:“使用Serverless服务,用户可按需获取资源、按需释放,没有‘冰箱’的容量限制,也不必支付电费,以及可能产生的维修费用。”
以Serverless服务中的USQL为例,企业不必自建大数据平台,也可享受大数据服务,而且使用成本只相当于自建平台的1/200。同样,StepFlow工作流服务的价值也是如此,其以可视化的方式快速编排流程、构建新业务。而且StepFlow只在运行中计算付费,没有请求则不收费。
上述即是UCloud“不争不抢”的业务逻辑,不与用户竞争,不抢夺用户的数据价值,这也才不会使UCloud成为“备胎”。当然,不争不抢的“中立云”,还有另一优势。UCloud确实 不像巨头公司一样,自带生态入云,但生态的价值也确实不仅是,相互获取业务利益,而是在项目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服务能力,始终贴近用户需求,这对于系统集成商,或ISV都是如此。
“不做业务,就可以不和用户竞争;不做应用类SaaS,天然也不会和合作伙伴竞争。”UCloud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说:“UCloud建立生态的基础是,可以更深度地开放差异化技术,采用更灵活地的合作模式。”
还是在此次品牌焕新的同时,华琨首次公布了 “+U合作伙伴计划”:“UCloud坚持中立、纯粹做云,所以天生被集成。”通过“+U计划”,UCloud将面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云计算差异化核心能力。
华琨所说的差异能力,包括:UCloud经过大规模验证的专有云、渠道云、合营云、海外云、轻量级IaaS平台UCloudStack、数据安全屋、罗马、数据方舟等全线特色云产品,以及上万家优质企业客户资源、数百人的直销团队、解决方案及认证培训、覆盖全球的全套云基础设施。
“同时,UCloud有一种业内稀缺的能力,可以快速帮助合作伙伴搭建,与公有云同样应用体验的专有云,而且相对门槛还最低。”华琨重点介绍了基于专有云的多种合作模式形式,“比如渠道云,合作伙伴可以通过API,直接连到UCloud数据中心,搭建自定义的专有云,也可以与UCloud合作,共同运营合营云。合作伙伴只需要与用户进行一线服务对接,后端从底层架构,到运维管理,全都由UCloud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