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

同舟共济合作伙伴是怎样练成的

故事的开头不是17年前,而是在两年前。此时,华为云尚在战略准备期,各维度的市场拓展方案在内部被反复推敲。“但首先需要与有意志、有意愿、有能力的生态伙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此颇具公有云思维的观点,一经提出即被认可。传统ICT架构离不开生态伙伴,公有云服务涉及复杂的业务咨询、繁琐的应用迁移、精细的运维服务,这就更需要华为与生态伙伴,形成紧密的战略级合作关系。

由此,“同舟共济”概念被正式确立。软通动力也是在此时,成为华为首批“同舟共济级”合作伙伴之一。

合作17年是什么概念?

其实,成为 “同舟共济级”合作伙伴,只是软通动力与华为17年合作中,经历的数个关键节点之一。双方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此时软通动力成立仅一年,华为也正努力从“冬天”中走出。

此后的故事已广被知晓,而且延续了17年没有中断。2011年,华为进入企业市场,软通动力也在此时展现出其解决方案能力;2015年,华为开始将业务推进入应用场景,并加强与ISV合作。软通动力则先后基于华为敏捷网络、华为OceanConnect IoT云平台,推出智慧商场、智慧楼宇智慧环保、智慧路灯解决方案。2016年,华为智慧城市业务提速,软通动力也签约成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伙伴。

而回到文章开头所述,2017年,软通动力签约成为华为云首批“同舟共济级”合作伙伴,双方合作进一步升级。而在此后华为“平台+生态”的战略中,软通动力不仅扮演了多重生态角色,也正在成为盘活应用场景、盘活场景生态的运营商。

上述即是17年中,双方合作经历的数个关键节点。甚至可以说:“读懂软通动力、就可了解半部华为史。” 软通动力熟悉华为的每一行代码、每一款产品、每一个平台,熟悉华为每一次技术创新的落地点、每一次战略演进的背景。

而且在此过程中,软通动力既向华为输出软件工程能力,也基于华为各类技术平台,延伸研发出直击场景的解决方案;既全方位服务于华为所有产品线,也与华为全面对齐长期战略。


向前走一走是什么?

“希望双方合作,继续向前走一走。”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所说的“向前走一走”,即是一家具备综合能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本应具有的战略视野。例如在数字生态、公有云生态、鲲鹏生态中,软通动力将扮演更为重要的生态角色。

其实,理解ICT生态、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就理解软通动力与华为的合作。生态是复杂的巨系统,其包括:咨询服务商、投融资服务商、IT方案商、系统集成商、服务合作伙伴、云服务商、IHV(独立硬件供应商)等,不同定位的伙伴。

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复杂的巨系统。中等规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就要涉及40~60个能力模块。而以城市维度的数字化建设,更将涉及线上线下的平台运营、基于场景的生态聚合,以及本地人才培养等,超出ICT技术范畴的能力。

“软通动力有能力成为大型数字化项目的总集成商。”杨文池这里所说的总集成商,已经有别于传统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系统集成,而是期望软通动力整合自身资源、聚合生态能力,为用户提供数字解决方案的一体化交付。


市场拐点上的决策

延伸此话题,公有云也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平台。而华为所期待的“向前走一走”,自然也包括华为云生态。中国公有云市场将在1~2年内出现产业拐点,华为云也将迅速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之一。而合作伙伴现在的资源投入、实践积累,在此后就将变现成为市场影响力。

“公有云业务需要懂业务、懂技术、懂运营的生态服务商。”杨文池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中,公有云应用场景将呈指数级增长,而生态伙伴只有持续创新应用场景,才能持续打开市场空间,才能激发用户的购买意愿。”

以智慧水务为例,中国每年在水力投资约9000亿元,如果其中3%用于ICT建设,就将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纵深的市场。“智慧水务与公有云具有天然的亲和黏性,希望软通动力基于华为云平台,沉淀出更丰富的智慧水务场景解决方案,也希望双方的合作可以从解决方案创新,延伸至解决方案场景运营。”


鲲鹏生态服务商

由此可见,同舟共济级合作伙伴,在全新的产业背景下,已被赋予了全新的联接纽带、全新的合作模式。当然还不仅如此,同舟共济的含义,更将包括全新的市场空间。即华为所期待的“向前走一走”,也必然包括鲲鹏生态。

不必使用“弯道超车”、“历史机遇”等词汇,过分渲染正在成熟的鲲鹏生态;也不必使用“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等词汇,过分强调鲲鹏生态担负的产业使命。鲲鹏就是鲲鹏,在x86的“平行空间”中,鲲鹏将带给生态伙伴更多选择。软通动力也将以“技术平台+运营服务”模式,可加速鲲鹏生态成熟。

“希望软通动力将现有解决方案,完成与鲲鹏平台适配;软通动力未来的解决方案,基于鲲鹏平台进行开发;希望软通动力的软件工程师,尽快熟悉掌握各类鲲鹏开发工具。”其实,杨文池所说的三个“希望”,软通动力已在持续推进。

聚焦应用场景,软通智慧将成为一家可以听见炮声的企业。其不仅完成了现有解决方案,基于鲲鹏平台的适配,还正在将用户低延时、大容量、高可靠性等业务诉求、反馈于底层芯片、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级生态伙伴,加速鲲鹏生态的技术创新节奏。而基于应用场景运营,软通智慧则在帮助生态伙伴快速项目落地,而更明显的商业回报,才能支撑生态伙伴进行滚动创新。


拥抱变化 构建能力

话题至此,已基本阐述了软通动力的“昨天、今天、明天”,也基本明确了软通动力在数字生态、公有云生态、鲲鹏生态中的价值。华为将始终坚守“平台+生态”战略,软通动力也将持续推进“技术平台+运营服务”模式。而在此过程中,双方合作产生的联接纽带越多,双方就能看到越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然,变化始终存在。从传统ICT架构到公有云平台是变化;从x86到鲲鹏也是变化;从关注行业到聚焦场景还是变化。软通动力几乎出现在,华为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因此双方才能成为真正的同舟共济合作伙伴。而这正是关键所在:拥抱变化,才能巩固合作根基,才能共同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能力。






埋下鲲鹏的“种子”,广西打造千亿级新数字产业集群

上一篇

新华三:引领400G创新,做企业的数字化支撑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