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曙光超融合,红海泛蓝波

超融合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可以锁定在2016年。Gartner在2016年7月公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中,超融合位于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Expectations)的最顶点。

 

按照达克效应的曲线做对比,这个所谓的“顶点”则像极了愚昧之山的山顶,所以我们看到在2016年之后的这两三年里,超融合市场虽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这个被给予厚望的市场容量一直不大,但来自各个层面的竞争品牌几乎有四五十家相互交织着,市场的主流化并未形成,就已成一片红海。

 

中科曙光云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何牧君表示,“的确从基础设施的层面看,超融合面对的也是红海,但曙光在软件定义和落地层面正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那一片小蓝色的区域”。



红海泛蓝波,走向超融合的曙光,也绝不独行。

 

在5月28日,曙光与EasyStack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融合各自的技术实力和行业优势展开深度合作,并联合推出创新的云就绪超融合产品Stackcube-k。

 

曙光超融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6年,在超融合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被称之为超融合元年的2016,也是曙光正式进军超融合市场的时间点。

 

我们回顾一下那时的超融合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一体机的硬件产品,也有纯软件的产品。在标准化的x86硬件之上,也有自研软件和开源软件两个不同的流派。而在2016年之后,超融合也逐渐进入到了洗牌期,国际市场NUTANIX在美国成功上市,HPE收购了Simplivity,国内市场几乎每一家基础设施厂商都推出了超融合的产品线。

在这个过程中,一向以低调、务实风格闻名的曙光,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反而静下心来去做市场沉淀。

 

何牧君坦言,“曙光一直都不是一家只以市场导向的公司,我们推出超融合产品之后,就一直在客户的需求当中,不断的迭代和优化产品,并在寻找最适合曙光的发展路径。”

 

值得思考的是,何牧君将曙光超融合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从2016年到2018年之前,是曙光围绕产品详细打磨的第一阶段。比如针对stackcube超融合系列产品,解决软件栈之间的匹配以及软硬件之间的优化问题,按照木桶理论,所有软件栈在配合时候,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以达到性能能够线性增长的重大前提。

 

其次是从2018至今的第二阶段。何牧君说,“这个阶段是曙光真正投入研发团队,从软件定义的层面深入超融合的阶段,比如与EasyStack和VMware都进行了联合研发,从自动感知到纵向自动升级等方面,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个阶段,也是曙光在红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色波涛的起始阶段。


中科曙光云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何牧君


最后则是从2019年到未来的第三阶段。何牧君认为,从云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超融合的未来,“比如传统私有云,是集中式存储,会有很多智能运维的工具,但是超融合平台上这一点就很薄弱。这说明,超融合的软硬件还没有实现真正紧密的结合。这需要硬件厂商投入资源,来解决关键客户的痛点。”这就是曙光看到的超融合的未来,也是曙光之所以为超融合投入研发团队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从曙光看待超融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也不难从中梳理出超融合行业的进化之路。这不仅是曙光看到的新蓝海,更是超融合有机会成为用户重要选择的标准。

 

一切的原则遵循客户需求驱动

 

超融合的诞生,离不开客户需求的驱动。尤其是曙光这样始终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最核心的关键。

 

何牧君说,“在我们总结的超融合第一阶段,曙光形成了一系列解决方案的产品。那时候的客户并不了解什么是超融合,所以在起初的两年里,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的工作,让用户了解超融合的优势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知道,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软硬件分开交付的方式出现了很多弊端,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软件栈之间的配合不畅;二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配合不能随着规模的提升,做到计算和存储层面性能的线性增长;三是客户面对大规模使用时的整个系统管理工具的有效性问题。

 

这三大因素,都迫使基于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的“云”数据中心面临基础架构上的调整,形成相对格式化、模块化的数据中心架构,以软硬件融合的方式实现,解决上述问题,这就是曙光对超融合架构的理解,也是指导曙光超融合架构系列产品开发的核心思想。

 

“经过这两年的市场培育之后,我们发现,客户开始变得成熟,他们开始清晰的知道超融合能够带来何种的改变。相比于私有云,超融合的横向扩展能力,以及纵向的软件升级和业务系统的支撑能力。”何牧君说,这是曙光通过与客户的持续沟通所总结出来的方向。

 

而从大环境来看,企业级客户对云计算的渴求,也是促成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企业上云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价值,但贸然的进行虚拟化或者上公有云,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那么超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捷径。再比如,一些大企业在拓展区域市场的时候,需要在各地建立机房,这种场景就是超融合的一个天然的机会,超融合的快速交付和管理运维的优势,要比私有云来得更有效率。

 

如何牧君所说,“超融合在很多行业用户的应用场景中,都是私有云的一个有力补充,它看起来是一个小而美的云计算环境,但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快速上云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随着企业的由小及大,不断成长,它们对云的需求也是一直发生变化的。企业不仅有上云的需求,也有下云的需求,未来走向混合云和多云将是一个大趋势。而超融合,不仅是私有云的一种表现形式,距离混合云也更近,企业用户的需求决定了超融合还有很强的成长潜力,而曙光的眼光和布局,则很好的推动了这些需求。

 

生态力量推动业务每年翻倍增长

 

云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有很强的生态属性。尤其在多云的背景下,私有云的产业链条,生态的意义就更为明确。

 

曙光在过去这几年中,在持续加大对云计算投入的同时,一直注重云生态的建设。所以,曙光与EasyStack走到一起,丝毫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早在2018年,EasyStack就成为中科曙光合作伙伴创新联盟中重要的云计算厂商。在一年的合作过程中,不管是在项目合作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双方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促成了中科曙光与易捷行云更深层次的合作。

 

何牧君说,“曙光的优势行业是政府,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国产化需求,这个趋势还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国内云计算软件方面的顶级公司进行合作,EasyStack作为国内比较优秀的开源云基础软件公司,非常符合曙光的要求。”



2019年,EasyStack新一代私有云对曙光全线服务器平台进行了兼容测试,并成功将超融合硬件平台迁移到曙光服务器平台上。基于双方的合作基础,5月28日,中科曙光与EasyStack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联合推出创新的云就绪超融合Stackcube-k,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建设和业务转型创新。

 

曙光方面透露,Stackcube-k将会主要面对国产市场,同时兼顾通用市场。通过与EasyStack的合作,曙光是希望能够加快在超融合市场的增长速度。据何牧君透露,“曙光自2016年发布了第一代超融合产品之后,基本上每年以翻番速度在增长,而2019年预计的目标还不止翻倍。”那么,这样的目标必然也需要强大的生态来支撑,这就是本次的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意义所在。

 

除此以外,何牧君还告诉我,曙光和VMware甚至更多其他的伙伴进行深度研发合作,预计最快的版本在今年第四季度将会完成开发,很显然,已经驶入超融合快车道的曙光,已经在超融合的红海中,荡起了蓝色的波涛,一路乘风破浪。




​联想混合云优势渐显,推出裸金属云等产品家族

上一篇

华为TaiShan服务器,高性能计算的“新引擎”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