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型互联网企业一周年,浪潮写出”云数智”新故事

一年前的8月,孙丕恕在Inspur World 2018上首次发布了浪潮的新愿景:要成为一家新型互联网企业。今年初的2019新财年启动会上,浪潮进一步明确了:围绕“云数智”,做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



一年后,在7月22日,代表着浪潮作为新型互联网企业“云、数、智”三个支点之一的浪潮云,正式宣布B轮融资圆满完成,融资金额达6亿元,投后估值超过11亿美元,成为新晋互联网独角兽企业。


事实上,对云、数、智的融合与应用,正成为业界共识。比如在去年9月底,腾讯启动了第三次架构调整,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云和智进行了整合。去年底,阿里巴巴也同样启动架构调整,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可见,从云到智的技术融合,可以代表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方向。

 

浪潮的认为:“云计算是新生产力,大数据是新生产资料,AI是新生产工具,区块链是新生产关系,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应用,将推动新型互联网发展,加快数据价值释放。”

 

正是为了推动“云数智”的快速融合与落地,在近期,浪潮启动了云数智中国行全国巡展,6月14日在广州首发,陆续走过南京、成都等10站。浪潮希望“云数智”能够与地方产业生态结合,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浪潮也期望通过中国行这样的实践舞台,加快向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新三大运营商转型。



客观的说,云数智”的融合,让技术超越了技术本身,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价值边界。这不仅是浪潮对新型互联网的重新解读,更是浪潮通过一年时间,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新故事。

 

“云”的领先,奠定了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扎实基础

 

浪潮云的B轮融资,事实上证明了浪潮身上的互联网基因。这种快速的市场拓展方式,其实相当于互联网的“快模式”。同时,也是浪潮多年坚持投入云计算战略的一种价值回馈。



早在2010年,浪潮就与云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一年,浪潮首次提出云计算战略1.0,开始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在这个阶段推出了业界首个政务云,从此开启了中国的政务云时代。

 

这个阶段能够提出具体云计算目标的公司并不多,中国公有云的老大阿里云是在2009年成立,与浪潮推出云计算战略的时间接近。如果说阿里云是中国公有云的开拓者,那么浪潮云就是中国政务云的开创者。

 

2014年,浪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云中心、云服务、大数据、云伙伴”的云计算战略2.0,通过提供“计算+”平台、政务云服务和大数据资源服务,做信息化的“平台产品供应商”“云服务运营服务商”与“生态建设者”,致力于成为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新三大运营商”。

 

这个阶段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可谓是概念满天飞,各地的圈地运动,纷纷在数据中心上大兴土木。但此时的浪潮云就已经提前意识到,云计算要轻建设,重运营。即便以今天的眼光看,运营商的模式,依然是政企客户对云计算最恰当的模式。


2018年,浪潮发布云计算3.0战略,强调围绕云中心、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企业、云生态六大方向,成为世界一流的平台生态型企业;明确提出致力于构建涵盖政府、企业、个人的三维数据新链接,向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新三大运营商”转型,成为“云+数”新型互联网企业。

 

我们知道,2018年的中国云市场竞争最为激烈,互联网派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京东云都表现出很强的冲击性,科技派除了浪潮之外,华为云和紫光云也相继加入战团。

 

而在云计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时候,最早启动云计算战略的浪潮,已经不再独立思考云计算,而是彻底将云融入到“云数智”的平台当中去,不仅保持了对政务云持续的领跑,也在公有云赛道上,成功B轮融资,向着独立上市的目标更近了一步。纵观整个科技界,能够同时将公有云和传统企业级云计算两个维度都能做到顶峰的公司寥寥可数,是浪潮验证了这两条路可以并行。

 

也正是在云的这条线上一路向前,浪潮奠定了成为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扎实的基础。

 

目前浪潮已为全国23个省、146个城市提供政务云服务,承载着10000多个政府部门的4万多项政府应用,造福4.7亿百姓,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政务云占有率第一。在巩固政务云的同时,浪潮还在2017年宣布进军公有云市场,通过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迭代,全方位的满足了政府、企业上云上平台需求。通过云这一支点,朝着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方向不断迈进。

 

“数”的背后,是超越传统互联网的新格局

 

实际上,有了云的积淀和平台属性,数据的魅力是会自然形成的。对比云原生的互联网公司,它们无不是通过对数据的强大运营,创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最终赢得了用户。

 

但我更愿意将互联网企业对数据的运用,比作大数据时代的初级模式。因为目前在海量数据中,互联网数据的占比20%,而组织数据占比80%,在组织数据中政府数据又占到了80%。

 

换言之,谁能够将政府的数据更好的运营起来,谁就是大数据时代的深度模式赢家。

 

我们知道,浪潮一直积极推动政府数据从共享开放向授权运营、应用创新发展,参与制定《政府数据标准规范》《数据管理平台保障制度》两大类17项国家标准,为全国100多个省、市提供数据授权运营服务,月均数据服务调用次超过10亿次,支持60多万名A/B创客创业创新。作为国内领先大数据服务商,浪潮已经做到了面向政府提供从底层硬件支撑到大数据创新应用的整体产品和解决方案。

 

成功的互联网模式告诉我们,数据最大价值在于提高服务的体验。比如BAT等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来源于C端,服务于C端”。而浪潮作为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定位,其目的是通过B端、G端、C端三维数据,基于B端和G端优势,间接服务C端用户,帮助政府解决城市发展、政务服务等问题,最终服务于广大老百姓。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浪潮不断的基于政府数据的整合提供面向老百姓的社会化服务,并催生了一批民生服务强应用。



比如爱城市网APP,是浪潮打造的统一城市公共服务入口,依托浪潮整合政府、社会数据和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在济南,爱城市网已有600余万用户,上线90余项便民应用,被市民被亲切地称为“掌上政务中心”。2018年5月,天津爱城市网上线,这是爱城市网首次在直辖市取得全新突破,成为城市服务的又一典型样板。

 

再比如一贷通,这是浪潮依托政府开放数据,运用AI技术建立风控模型,构建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商业价值与信用评估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不见面、纯信用、即时到账的一站式贷款服务。自2018年8月上线至今,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一贷通放款额突破20亿元,并且已在济南、天津、重庆、贵阳、六安等17个城市落地,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在我看来,正因为浪潮连接了B端、G端、C端的三维数据,所以浪潮可以提供的服务类型,服务的创新性,以及服务的边界都无限拓宽。换句话说,浪潮所定义的新型互联网企业,真正将数据的运用,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未来也将是另一种新的格局。

 

“智”的突破,是浪潮走向新领域的一把利剑

 

如果说云代表了浪潮多年的积淀和平台价值,数据是浪潮提供新型互联网服务的燃料,那么“智”就像是一把利剑,有机会让浪潮跨入全新的市场领域。

 

客观的说,当浪潮在“云”和“数”两个维度上达到一定的成就,迈向人工智能本该就是情理之中,因为人工智能的概念是已经存在了50年的“老”概念,云的出现为其提供了算力,大数据为其提供了弹药,才使得人工智能焕发了新的青春。

 

浪潮对人工智能的投入也和业界的很多定位于AI的公司略有不同,浪潮并没有锁定在某一个细分领域,而是选择了在硬件、软件和平台这三个层面同时发力。



硬件本身就是浪潮的优势,在服务器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之后,AI服务器的研发和落地,就是浪潮走出差异化之路的重要武器。2017年,浪潮正式发布“智慧计算”战略,布局AI计算,到2018年就推出了单机可提供每秒2千万亿次的AI计算性能的AI超级服务器AGX-5,目前这也是全球最强大的AI计算主机之一。

 

软件层面,早在2017年,浪潮就发布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训练集群管理软件AIStation,实现了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同时集成了主流的AI开源框架和深度学习模型,提供完整的AI开发工作流服务,助力企业加快AI开发步伐。



在平台层面,2018年,浪潮重磅发布了“浪潮元脑”,打包了计算、算法、框架、PaaS以及服务的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交付,实现了人工智能计算系统的“交钥匙工程”。

 

我是这么看这三者的关系:AI计算的硬件,证明了浪潮有能力站在AI算力的最高峰,软件和开发框架层面的进展,保证了浪潮可以融入全球主流的AI赛道,而“浪潮元脑”将浪潮在AI软硬件的能力进行汇总,可以推动整个社会对普惠AI的诉求。

 

业界对云数智的融合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相比于互联网公有云,浪潮的“云数智”的优势在于:第一,浪潮的云更能够满足政企客户的上云需求;第二,浪潮的数据链条涵盖了G端、B端和C端,更为完整;而相比于其他科技公司,浪潮在AI算力上的布局最全面,产品线也更丰富。所以,浪潮的“云数智”,更能够成为数字经济中最有价值的驱动力。

 

从云到数,再到智,浪潮从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摸索出了一条将云、数和智融合的路径,这条路的名称就叫做:新型互联网企业。在提出这个概念的一年后,浪潮显然在云、数和智三个维度上都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源于互联网,又超越互联网,浪潮用“云、数、智”的全维提升,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剧本。



华为的剑鱼有颗大“芯”脏

上一篇

它们是联想之光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